“南太湖工匠”羅開通的故事
編者按:“工匠精神”是一種職業精神,它是職業道德、職業能力、職業品質的體現,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。在湖州經濟技術開發區,一些普通工人立足平凡崗位,數年如一日,敬業、精益、專注、創新,把看似普通的工作歷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。這些“工匠”不僅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,也是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,更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和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。在2017年度“南太湖工匠”評選中,辛子園區有一名職工光榮入選。
羅工匠的“三臺機”
——記辛子精工電氣工程師羅開通
記者 徐震

3月5日上午,羅開通到企業的生產車間轉了一圈,把每天都要查看的機器又“聆聽”了一遍,又拿出本子記了幾句。回到辦公室,他打開電腦找出一個“生產機器”的文檔,把問題寫了進去。把文檔的目錄條拉到底,記者看到,這已經是第351條建議和問題了。“這是我在辛子精工其中一家公司的紀錄,如果算上8年的工作,怕是有上千條了。”他笑著說。
今年已經40歲的羅開通,既是企業電氣工程師,也是企業機器維修的負責人。初看一眼,他給人的感覺很憨實,個子不高,穿著樸素,但眉宇間流露著源源不斷的精氣神,說話也特別直爽干練。“我真沒啥事跡。”在他的“專屬辦公室”——羅開通技能大師工作室里,他第一句話就憨厚地說道。“那有什么修理機器的事情嗎?”記者問。“有,機器的事那多著呢!”聊起這個,他的話題一下子打開了——
拋丸機,被同事戲稱“自殘設備”,由于拋頭容易損壞,在以往生產中每隔6個月就要更換一次,但這“自殘癥”被羅開通給治好了。沒有經驗可循,羅開通就讓組織設備科的同事來了場“頭腦風暴”。一場討論下來,大家列出了8條措施來改善機器。借著大家的錦囊妙計,羅開通一股腦兒鉆進了車間,一點點把拋丸機的易損率降低。改善后,機器壽命提高到了一年半。
斷料機,由于機器笨重、漏割難割的問題,很多操作工在搬運過程中受傷,大家都對它望而生畏。一次在車間,羅開通看到操作工搬運設備時由于用力過度,沒有愈合的傷口把白色紗布染紅了。他立刻向總經理匯報,要把這個傷人的機器“馴服”。說干就干,羅開通把所有精力撲到設備改進上,有時為了調試一個動作正常,從早上8點鐘一直工作到凌晨1點鐘。 1年后,經過5次改善的斷料機呈現在大家面前時,操作工都高興地笑了。不僅機器使用變得簡單,員工不會受傷,而且產品合格率接近100%。
穿孔機,是羅開通媲美“機器換人”的創造。“別的企業操作它得要3個人,在我們企業1個人就夠了。”他說。原先車間的穿孔機,需要上下兩個人一起操作,羅開通看到了心想:“能不能讓它更省力點呢?”他把這個思路和設備科的同事商量,得到了大家的認可,就投入了研究中。編寫機器程序的時候,有些問題連廠家也解決不了,他就自己摸索,兩個月后居然實現了這一設想。“只要再堅持一次,你離成功就只有一步。”他說。“我是和辛子精工共同成長的。”羅開通說,自己是2007年6月18日來企業報到的,這一天正是辛子園區奠基儀式。今年,他的工作室有了53名維修員工的加入,讓他對“搭建工匠共同成長平臺”的想法更有了信心。他說,新的一年,希望能為企業改善更多的難題,把經驗的知識傳授給更多的人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