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2月21日 B03:B03-民生新聞 稿件來源:湖州日報 通訊員 李錕鵬
出生湖州的小伙子沈龍,別看他黝黑的臉龐稍有幾分靦腆,做起事來,儼然是一副生龍活虎的好架勢。在2013年6月進入以創精工機械有限公司的三年多時間里,他熟練掌握了產品的粗加工、精加工、新產品調試、量具調整等技能,由于主動學、勤鉆研又樂于助人,小龍很快贏得了師傅和同事們的稱贊。
對于大型精密車件的加工,最難控制的是變形問題,這個精度的控制完全靠手感和練習。在一次新產品開發中,經過幾個同事的試制加工,始終不能控制橢圓度,最后抱著一線希望讓沈龍試試。他首先根據產品調整了卡爪,再根據自己平時積累的經驗,有條不紊地調心找正、加工,經過檢測,完全符合要求。從此,他就有了“小工匠”的稱號。
從事過精工技術管理的人都知道,在產品檢測中,檢具的調整是難度最大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工作。橋尺的調整便是其中一種,在調整中需要眼、手并用。橋尺調整的最小間隙只有一根頭發絲的五分之一,這時候用眼睛看已經不好使了,只能用手指輕輕的感觸,難度再大也擋不住沈龍的那股韌勁,經過無數次的練習,他慢慢掌握了調整手法,現在,他調整的橋尺可以和檢驗員的媲美。

沈龍勤于動腦,愛折騰。他最喜歡幫助同事分析質量問題,他說,腦子越用越靈,分析質量問題既幫助了同事,又提升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,通過積累這些寶貴的經驗,也避免了自己在以后的精車件精細檢驗工作中重蹈覆轍。
筆者了解到,近年來,利用工作之余,沈龍還考取了叉車證,每當下班時間,他都積極幫同事們倒鐵屑、清理垃圾,同事們都很喜歡他。他的笑臉就像一片陽光,自身散發熱量的同時,也溫暖了身邊的人。
|